像焦裕祿那樣到戶走訪
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來到一對孤寡老人的家中,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當老人問“你是誰”的時候,焦裕祿脫口而出:“我是您的兒子。”這是電影《焦裕祿》的一個鏡頭。每當看到這里,廣大觀眾都為焦裕祿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所深深打動。時光穿越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同志向焦裕祿學習,要求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始終,做到深學、細照、篤行。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推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廣大黨員干部都要像焦裕祿那樣深入基層,到戶走訪,了解民生民意。 到戶走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行之有效的好方式好方法。革命時期,正是眾多黨員干部深入貧苦工農家庭,講清受剝削受壓迫的原因,指出革命才是脫離苦海、獲得幸福的出路,讓廣大工農群眾懂得了革命的道理,自覺成為革命的主力軍,中國革命才最終取得勝利。新中國成立后,正是眾多黨員干部深入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依靠人民的支持才取得了建設和改革的巨大成就。不必諱言的是,這些年來,到戶走訪的好傳統在一些干部身上漸漸丟失了,下鄉調研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滿足車上看、會上談,拿上材料就回城,很少入戶體察群眾生活,很少直接聽取群眾心聲。這樣的調研難以了解群眾最真實的情況,難以知道群眾最迫切的愿望,難以從群眾中汲取最寶貴的智慧。如何才能了解群眾的疾苦,知曉群眾意愿,把握群眾需求?深入基層,到戶走訪,像親人一樣和群眾促膝談心,是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到戶走訪要取得實際效果,態度問題至關重要。走進群眾家中與群眾交流,是居高臨下的姿態,還是謙遜和藹的姿態;是真誠的態度,還是虛偽的做派,實際效果截然不同。如果是前者,群眾就會將你視為官老爺,真話實話肯定難以出口,這樣的走訪只能流于形式。如果像焦裕祿那樣將群眾視為親人,群眾也會將你視為家人,你就會聽到群眾的真心話,了解到群眾的所思所盼,知道群眾的真實愿望、真實訴求、真實意見,走訪就會收到預想的效果;像焦裕祿那樣秉持“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就會進一步拉近與群眾的感情距離,發現自身的缺點不足,找到促進發展的對策,實現教育實踐活動的預期目標。 到戶走訪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解決“四風”問題、改善黨群干群關系的一個有效途徑。走訪過后,如果一切悄無聲息,那么走訪時的效果再好,最終結果也會讓群眾失望。因此,我們既要重視走訪的過程,也要重視走訪后的結果。也就是說,要在走訪后認真梳理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提出的意見建議,認真反省自身、反省工作,抓緊解決存在的問題。要以焦裕祿為標桿進行深刻的對照檢查,認真查擺自己在黨性修養、群眾立場、群眾感情、宗旨意識、奮斗精神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問題,以此觸及自己的靈魂,真正使自己“紅紅臉”、“出出汗”、“洗洗澡”、“治治病”。更為重要的是,要針對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要通過建章立制,規范黨員干部的言行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權力行為,增強為民務實清廉的行動自覺;通過構建三級服務平臺建設等舉措,解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這個“老大難”問題,讓群眾辦事真正順暢快捷;通過辦好“六件惠民實事”,使民生狀況明顯改善,讓群眾生活更加舒適;通過基層組織建設,讓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群眾的“主心骨”,黨員干部成為改革發展的“領頭羊”。唯有如此,到戶走訪才有好的效果,教育實踐活動才會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王彥坤) |
關鍵詞:焦裕祿,基層,群眾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