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勤勞的中國人為何最不敬業?
據德國NA新聞通訊社11日報道,著名市場調研機構GfK近日對德國和其他7個國家的8000名員工進行了一項名為“哪個國家的員工最勤勞”專題問卷調查。調查中,要求8個國家的員工對包括自己國家在內的各國員工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中國員工公認為最勤勞。 有意思的是,在差不多一個月之前,蓋洛普公司公布其2011-2012年對全球雇員工作投入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員工最不敬業。 盡管兩份調查的樣本并不相同,但是“最勤勞”的中國員工卻也是“最不敬業”的,這無疑讓很多人感到詫異,也與一般人對中國員工的印象大相徑庭。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國員工的勤勞程度之高,完全不應該與不敬業聯系起來。中國沿海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人們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即使是在北京,不少科技企業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也似乎是一種常態。 可就是這樣勤勞、辛苦的中國員工,為何卻成了最不敬業的典型? 其實,這也并不矛盾,因為勤勞、辛苦并不一定就等于敬業。所謂“敬業度”反映的是員工對公司投入的智慧、感情和承諾的程度,透視的是勞動者發自內心的忠誠度、歸屬感與責任感,其外在表現包括樂于宣傳、樂意留下、全力付出等多個層次。勤勞和辛苦有可能是受到外在壓力而存在的,但是敬業則一般是發自于內心的。 而在中國,恰恰是缺少這種發自內心的選擇。亞洲國家和地區普遍人口較多、勞動力過剩、就業壓力巨大,個人自主擇業的余地比較小,因此職業認同度比較低,投入工作的程度也就不高。尤其是在當下的中國,“就業”幾乎等同于“謀生”、“飯碗”,甚至是“掙錢”,如此浮躁的心態下,又怎么會產生發自內心的對職業的尊敬? 對于很多中國員工或者擇業者來說,要么趨之若鶩報考公務員,圖一個穩定的“鐵飯碗”,很難說這種選擇是對職業的熱愛;要么過度地追逐金錢與利益,結果往往是高企的離職率,而這恰是不敬業的典型表現。 當然,把不敬業的板子都打在員工身上顯然并不公平。敬業是個“雙向責任”,中國員工為什么不敬業?問責員工,更需要問責管理者。 中華全國總工會集體合同部部長張建國曾經表示,中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而從1978年到2005年,與此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 |
關鍵詞:勤勞,中國人,敬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