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汪金友 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談到“誰來種地”的問題時,提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目標:“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12月25日《人民日報》) “誰來種地”的問題,已經成為很多農村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無論春種還是秋收的時候,到田野里看一看,就會發現,所有干農活的人中,幾乎沒有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有一些上了大學,畢業之后就留在了城里。也有一些高中或者初中畢業,就到城里打工。不管上學的還是打工的,進了城就不愿意再回來。即便是四十歲左右的農民,也有很多人到城里打工或搞經營。所以五十歲以上的農民,成了種地的主力軍。 誰也不傻,種一畝地,苦干一年,也就幾百元至多一千元的收入。一個家庭幾畝地,加在一起,年收入也就幾千元。而到城里打工,一個月就可以收入幾千元。有些做生意的和有技術的人,收入會更高。而且在城市里,更能充分享受現代化的生活,求學、就醫、購物、出行、旅游等很多方面,都比農村方便的多。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口。我理解,“有奔頭”應該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讓農業生產者的收入,高于或者等于城里其它主流行業的收入。在城里打工一個月收入三千元,在農村種地一個月也能收入三千元。這樣就可能會有很多農民,選擇在家門口種地創收。 第二是讓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得到充分的尊重。這種尊重,來自于全社會對農業、農村和農民重要地位的正確認識,也來自于農民自身整體素質的提高。讓大家知道,現在的農民,已經完全不同于過去的農民。 第三是體現在農村美麗家園安居樂業的優越感。在城里擁有一套漂亮的“洋房”,在農村又有一套田園的“別墅”。想住“洋房”就住“洋房”,想住“別墅”就住“別墅”,該是多么幸福快樂的生活。 農村人和城里人,都希望農業“有奔頭”。而且“有奔頭”的議題,已經列入了中央的農村工作會議,并成為全黨全民新一年的奮斗目標。下一步的任務,就是如何推動和落實。 我們需要大幅度的減少農民。在一些農業發達國家,一個農民可以種植100畝到200畝土地。而我們國家的許多地方,一個農村勞動力,只種幾畝至多十幾畝耕地。看似人人都有活干,實則勞動效率非常低下。現在已經逐步實現了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只有大量減少農民,才能提高農業效益。 我們需要提高農產品的價值。同樣是一畝土地,種植糧食還是種植蔬菜,收益可能要差幾倍。其中有技術的問題,也有信息的問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多元化的飲食需求,也給農村創造了層出不窮的市場商機。有了現代化的思路,就有現代化的出路。 我們需要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已經進城就業的農村年輕人,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大都簽訂了勞動合同,擁有了養老、醫療等各種保險。而仍在農村的中老年農民,卻還有很多后顧之憂。這些問題,需要在城鎮化進程中充分考慮。我們相信,國家改革發展成果的“蛋糕”,將陸續切出更大一塊,讓農業更強,讓農村更美,讓農民更富。 |
關鍵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農業,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