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違約引發“連鎖”反應 債基遭遇小規模贖回
記者高國華 3月26日,“11超日債”債權人大會將召開。而隨著“11天威債”被暫停上市,越來越多的數據和跡象顯示,債市信用違約風險正在一步步擴大,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已經波及債市投資者,債券基金就首當其沖。 在3月7日的超日債違約事件爆發之后,市場對低評級債券違約的擔憂進一步上升,不少基金遭遇小規模的贖回。有機構測算債基總體贖回規模會在5%以上。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8日,債券基金份額為2687.34億份,凈值為2754.78億元,份額和凈值雖較1月份小幅回升,但較之2013年年末分別降低489億份和470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信用違約風險對市場的影響不可避免,尤其是一旦違約事件持續出現,資金追逐更為優質的資產,利率敏感的產業債、中小私募債、低評級債券等風險券種將會遭到拋售。對那些長期依靠做杠桿、吃票息的債券基金而言,沖擊不可避免。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張艷麗認為,在基金投資上,超日債違約事件繼續發酵,此后一些保險等大型機構投資者可能會追求資金安全,要求基金賣出風險債券,甚至直接贖回所持有基金。比如,在2013年5~6月份的流動性緊張時期,基金遭遇過保險機構等資產的大額贖回事件,正是值得警惕的風險事件樣板。目前隨著債券違約深化,此種現象可能再次發生。 近幾年,A股市場的慘淡讓基金發行市場出現了股冷債熱的局面,尤其是2012年,以債券型基金為代表的固定收益類基金取得了爆發式增長。然而一番狂熱之后,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債券型基金就明顯進入了滯銷狀態。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3年貨基全年平均收益率為3.87%;而債基的平均收益率僅為0.4%,且近一半的債基出現虧損。 與此同時,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迅速崛起,由于同樣具有低風險且流動性更好,開始蠶食債基的天地,而銀行理財產品的迅速轉型也令債基的優勢不再明顯。“如果債券基金風險收益特征不明確的問題沒解決,那么短期內仍會受到貨基電商化浪潮的沖擊。”分析人士表示。 從近幾年的持倉數據來看,公募基金持有信用債比例一直在升高。在2011年一季度,債券基金持有信用債市值占基金凈值比例在44%左右,但到了2013年年末,這一比例已經上升至99%。不過,由于公募基金風控指標相對較為嚴格,對于目前違約風險較高的高收益率民營債參與比例并不高。 由于有了上一波城投債引發債市危機的深刻教訓,年初以來信用違約風險頻頻產生,使機構的風險意識加強。據業內人士透露,從2010年左右開始,各家基金公司都把信用風險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設置了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對債券進行“掃雷”,排除一些高危品種,超日債這類市場預期違約風險較高的債券,應該已經被基金公司排除在外。華安基金相關人士表示,公司固定收益部已經預期到經濟增速下滑會對信用債造成沖擊,在前期調整了持倉,大幅削減了中低等級信用債的倉位。 “在信用債的風險評級上,除了外部第三方評級指標,我們內部也會進行評級,近期風險上升后我們也已經加大了內部評級。”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投資總監表示,信用債中最令人擔心的是民營債,因為其違約風險更大,所以基金公司內部評級對民營債更為嚴格,投資也非常謹慎,參與比例很低。今后公司將加大對整體債市信用違約風險的評級,加大對現有持倉債券的跟蹤頻率與信用研究力度。另外,還需要積極調研,在市場恐慌期,尋找被市場“錯殺”品種的投資機會。 不過,并非所有的機構都看空債市投資機會。萬家基金固定收益總監朱虹表示,超日債違約發生于信用環境極端脆弱的時期,預計將對市場產生一定沖擊,個券分化會比較嚴重,但債市整體走勢不會產生趨勢性改變,特別是在投資者逐漸趨于成熟的當下。超日債違約不會是中國的“貝爾斯登時刻”,恰恰說明中國的債券市場正從利率市場化向風險市場化有序推進,是金融市場變革的重要標志。 對于今年債市,南方基金認為,雖然交易所債券違約事件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的信用風險偏好,但同時會對高評級信用產品及利率產品帶來利好。長期來看,債基仍不失為股市調整時的較好避險品種以及優化資產配置的途徑,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資金的使用需求適當配置。 |
關鍵詞:小規模,債券基,收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