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這場“大考”,我們及格了嗎?
“十一”長假已近尾聲,與之相關的新舊“槽點”仍頻出不窮。其實,從數以億計百姓集中出行和消費背后來看,“十一”黃金周像是一場國民“大考”,考驗著百姓出行文明程度、旅游市場的服務功能、監管部門的責任落實等方方面面。 自1999年“黃金周”出現以來,“十一”長假便成為國內居民旅游消費最為集中、旅游人員流動性最強的公休假期。據預測,今年“十一”期間旅游市場將接待4.8億人次。數以億計的人員流動和消費對諸多行業的“綜合素質”都是極大的考驗。 游客無疑是這場年度“大考”里的主體“考生”。近幾年,有關文明旅游的話題頻繁地出現在我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游客的旅游文明指數也有提高。但是,海邊每日留下的幾百噸垃圾,“順手牽羊”捎走景區泥塑小人等行為還在提醒每位游客,文明與否只是一念之間,文明的行為不是作秀,而是盡一名游客應盡的義務和對他人旅游權利的尊重。 已經實施一年的《旅游法》對旅行社強制購物起到了震懾作用,但黃金周旅游消費市場亂象卻始終禁而不止。“大雁塔照相被索1380元”“東極島‘宰人’的海鮮”等,這些商家“坐地起價”的行為暴露了經營者誠信的缺失和監管的疏漏。 盤點今年“十一”黃金周網絡熱點,還有景區對游客吐槽的回應。比如游客“抱怨‘天涯海角’的幾塊石頭不值100多塊錢”,景區回應稱“票價由市場決定,每塊石頭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游客吐槽“鳳凰古城148元門票太貴,景點雷同”,景區則用“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來回應。游客與景區的“博弈”實則是明示景區管理者和經營者,摒棄景區門票“逢節必漲”的觀念,同時在提升旅游服務,完善景區功能上下工夫。 黃金周“眾生相”有假日經濟的客觀規律,但也凸顯了我國旅游業現狀和國民迅速增長的旅游需求之間的矛盾。在爭議和吐槽聲中,“十一”黃金周走過了十多年,我們不妨將這一年一度的長假當成能夠反映各方“綜合素質”的考試,看自己是否交出了及格的答卷。 |
關鍵詞:黃金周,大考,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