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今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將首次舉辦“燈會”,免費對預約公眾開放,屆時觀眾可以漫步宮墻上觀燈,聽中央民族樂團現場演奏與暢音閣傳來的戲曲聲,賞投影在金色琉璃瓦上的《千里江山圖卷》等繪畫作品。與民間“鬧花燈”不同,宮里既可看燈也可看殿。而且故宮的首次“燈會”,參觀線路走的是“高規格”——很多環節,觀眾都可登城墻,俯瞰整座紫禁城。
無需過多介紹,元宵節能漫步故宮賞燈,這本身就是一幅立刻能讓人浮現于腦海的浪漫畫面。在“秒沒”的搶票活動中成功奪得一張門票的人是幸運的。如同“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一樣,“一點燈,故宮更有紫禁城的味道了”。月光如水,燈火闌珊,沉浸在故宮的夜景當中,真會讓人有穿越回古代的感覺。
在社交媒體上,“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有網友開玩笑,建議游客帶好手機與歷史書,“萬一穿越了呢”。近年,通過影視作品深入人心的故宮景點、歷史故事與人物,也紛紛被網友拿來調侃。一個在流行文化中鮮活的故宮,將要與一個在夜間令人耳目一新的故宮合二為一,網友的興奮是可以理解的。
眾所周知,故宮這幾年借助網絡媒介與渠道的包裝和營銷,已經成功躋身網紅景點。“故宮也需要營銷”——故宮紅月亮,故宮雪景,與故宮有關的圖片時不時地刷屏,每年十多億元的文創產品銷售額,使得以往顯得“高大上”的故宮,走近了更多人的視線,甚至成為許多網民的文化消費選擇。這次故宮夜間開放,會使人們對故宮的文化親近感更進一層。
對于北京市民與游客來說,94年才等來故宮第一次舉辦“燈會”,時間確實久了點。出于安全考慮,以及技術條件不允許,是一方面原因,觀念的轉變則是另一方面的原因。慶幸的是,到今天這兩層“障礙”都得到了解除:以LED燈作為主光源,解決了亮度問題但又不會造成“光線超標”,“點亮紫禁城”水到渠成;開放面積由30%增加到80%,年參觀人次突破1700萬大關,成為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故宮的服務意識換來了它的新地位。
在旅游旺季,參觀人數過多,一票難求,成為故宮面對的一個“難題”,但管理方一直努力通過細節改造,來滿足更多人想要親近故宮的愿望。這次“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舉辦后,“晚間開放”會成為一種呼聲,游客夜間可以參觀故宮,除了能夠緩解白天超大的客流量外,更可讓人們發現夜間的故宮之美與文化之魅。
在國外,不少博物館已經實現了夜間開放的常態化,盧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都會在固定的日期延長開放時間或在夜晚開放。每年舉辦兩次的“柏林博物館之夜”,有眾多博物館與紀念館從下午6點至次日凌晨2點面向公眾開放。近年,中國的博物館也紛紛在夜間時段開放,讓觀眾感受“博物館奇妙夜”,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吉林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都曾加入過這個隊伍。
無論故宮以后能否夜間開放,這次舉辦的“燈會”活動,都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興趣。北京以文化活動眾多而知名,但故宮“燈會”不一樣,它不僅對接了元宵賞燈這個古老的文化傳統,把京城過年氛圍烘托到一個高點,更是喚醒了公眾對故宮文化想要深度了解的愿望。這無疑會有效促進人們與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的互動,讓古老而優秀的文化,在現代生活中擁有更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