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院展示自己的作品。圖片來源:定州新聞網
走進市美協主席楊立院的家中,還未寒暄,記者就被墻上掛的畫作吸引了:定州塔下春意盎然的《古城新韻》,鄉土氣息濃郁又貼近生活的《暮歸》,氣勢磅礴的《太行深秋時》……一幅幅精美的畫卷氣韻生動、精致神妙。
自幼顯現繪畫天賦
孩提時代的楊立院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勤奮學習,聽話懂事,只有一件事讓大人們有點兒“操心”———對繪畫近乎癡迷。“不管上課還是下課,一有時間我就畫,沒有錢買畫紙就在作業本背面畫,甚至還因為畫畫分神被老師批評過。”楊立院從小便愛好畫畫,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小人書中的插畫,都成了他筆下的作品。沒有紙筆,楊立院就趁打豬草、撿柴禾的時候用棍在地上畫、墻上畫。
“當時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小鐵錘送信》,書中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我,文中小主人公鐵錘騎馬送信的畫面也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楊立院回憶說,那段時間,他一有時間就練習畫馬,“那匹馬好像就在我心里活了一樣,睜開眼就能想像出它的樣子!”
有一天周末,父母去地里干活,楊立院自己在家玩,想畫畫又實在找不到紙筆。看著自家的墻壁,楊立院突發奇想,找出老師送他的幾個粉筆頭,在墻壁上畫了起來。不一會兒功夫,一匹活靈活現的奔馬就出現在了墻面上,回到家的母親看到后被驚呆了。“母親知道我喜歡畫畫,卻從不知道我能畫這么好。后來,母親在村里逢人就夸,說自己有個會畫馬的好兒子!”回憶起往事,楊立院記憶猶新。
繪畫路上不斷求索
得到了家人的肯定,楊立院畫起畫來更有動力了。同村村民每次在路上遇到他,都會讓他停下來在地上隨便畫上幾筆,從小學到高中,班里的黑板報幾乎都被楊立院一個人“承包”了,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小畫家。
“那時候經常想,如果有一位專業老師能教我畫畫該多好!”楊立院說,后來在一位親戚的引薦下,他拜河北師范大學美術教授劉業通為師,正式開始繪畫的專業學習。高中畢業前夕,當時還未恢復高考,一直對楊立院青睞有加的老校長找到他說:“你這么喜歡畫畫,我給你推薦個去處吧!”就這樣,楊立院來到了當時的縣文化館,跟寇向群、謝立堂等知名畫家一起,搞起了版畫創作。
兩年后,村里招考民辦教師,經過考試,楊立院成為了一名教師,因為出色的教學,他還被評為特級教師。但楊立院心里清楚,他已經離不開繪畫了,那才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業。這時,一個消息傳到了楊立院耳中———縣秧歌劇團招收畫布景畫的工作人員,他有點坐不住了。
“只要能讓我畫畫,我就去!”楊立院憑著扎實的功底和不凡的畫工,在報名的十幾個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秧歌劇團的團員。
布景雖然只是一個劇團微小的一部分,但每一幅楊立院都用心去畫。他筆下的動物惟妙惟肖、景色生動逼真,深得觀眾喜愛。在一次下鄉演出的時候,一位瓷磚廠的老板看到他畫的布景,找到了他,請他到自己的廠里看看。當時瓷磚壁畫正在盛行,工人們在瓷磚上忙碌地現場作畫。楊立院拿過筆,勾勾劃劃,一幅《松鶴延年》躍然磚上,他也自此走上了壁畫的道路。
在藝術天地勤奮耕耘
畫了十幾年的壁畫后,楊立院回到家,安心進行個人創作,提高自己的藝術造詣。在家里五六平米的小畫室里,楊立院有時候一畫就是幾個小時。憑著幾十年來對藝術生涯的探求和摸索,楊立院的繪畫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畫風穩重而細膩,淋漓盡致的彰顯出他精湛的技藝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楊立院筆下的動物或奔跑、或靜止,或仰天長嘯、或騰空而起,神態生動、氣象萬千。“畫動物,不能單純的模仿與重復,而是從觀察入手,從形體動態中提取神韻意象,在“似與不似”之中轉換為筆墨,進而以簡潔、洗練的筆法、墨韻給予表現,在濃墨重彩之中,動物才能獲得鮮活的生命力,而躍然紙上。”楊立院說。
每一次創作都是一個積累經驗、有所收獲的過程。“如果創作承載了自己的夢想,那么再艱難的過程都會是一種享受。”楊立院說。
對于古城的一草一木,楊立院滿懷深情,定州塔他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畫了多少次,才有了現在筆下的神韻;他多次去文廟,通過一年四季不同角度的觀察,才有了最終的《東坡雙槐》;他的《雪浪石》,就像一部如頌如歌的史詩,需要屏氣凝神、寧靜內心,讓仿佛人看見歷史的變遷。
在40年的藝術生涯中,楊立院秉承先人的藝術精髓,大膽進行藝術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取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多幅作品在各種比賽和展出中獲獎。當選市美協主席后,他感覺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擔子:“我會盡自己最大努力,組織全市的美術愛好者,多交流、多創作,為定州的文化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