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定州訊(記者張天虎 趙紳光)初秋時節,暑熱漸消,定州緙絲藝術館二樓工作室內,十余臺緙絲機整齊擺放,年近五旬的程苗欣在織機上忙碌著,只見她一手拿梭一手拿撥來往于絲線間,根根絲線經過梭子和撥子密密排開,歷經數月后,精美圖案漸漸躍然于絲線之上……
程苗欣正在進行緙絲制作。記者 趙紳光 攝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多年光陰里,程苗欣奔忙于“撥來梭往”間,用一雙巧手傳承技藝,詮釋匠心。
緙絲被稱作“織中之圣”,是我國最早用于藝術欣賞的絲織物。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存世精品尤為稀少,自古以來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現存的傳世緙絲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宮博物院。
緙絲作品《榮華富貴》。記者 趙紳光 攝
作為緙絲發源地的河北省定州市,曾是我國北方的絲織業中心。后來絲織中心開始向江南轉移,緙絲也由北方生產地定州遷移到了南方蘇杭一帶。作為郭氏緙絲技藝第八代傳承人的程苗欣,20多年來從未停止對緙絲的熱愛與堅守。
說起與緙絲的淵源,還要從程苗欣的奶奶說起。“奶奶心靈手巧,不僅是緙絲高手,就連刺繡也很精通。”程苗欣說,“小時候,奶奶一開始刺繡或是織緙絲時,我就坐在她旁邊,看著繡好的花鳥那么好看,非常想學。”正是從小的耳濡目染,21歲那年,程苗欣開始鉆研緙絲技藝。
由于從小學編織、刺繡的功底,她對緙絲機上的經緯交錯早已熟悉,再加上良好的悟性,靠著一點一滴地摸索積累,如今,她已經熟練掌握了這門古老藝術。
緙絲作品展示。記者 趙紳光 攝
“通經斷緯”是緙絲區別于其他織造技藝的最大特點??v向的經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織制時以小梭織緯,根據圖樣變一色換一色梭,將五彩的蠶絲線緙織成一幅色彩豐富、色階齊備的織物。
程苗欣介紹,緙絲成品只露緯絲不露經絲,這形成了緙絲的另一特點——畫面色彩濃淡自如,清雋秀雅,正反兩面完全一樣。織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變換數以萬計的梭子,經過十幾道工序,短時需半年,長則需兩三年時間,其耗時之長,功夫之深,織造之精,可想而知。
也正是這樣耗時耗力的細致和耐心,“嚇”退了不少躍躍欲試的學藝人。“前三個月學會基本功,一年之后,才能學會基本手法,而要真正掌握各種技巧,沒個三五年根本不行,我們現在有六七個工人,但能做精品的也就一兩個。”程苗欣感慨道。
工人們在工作室內制作緙絲。記者 趙紳光 攝
程苗欣說,絲品如人品,織緙絲講究腳踏實地,表里如一,就像做人一樣??椌~絲很花時間,除了耐心,還需兼具美術功底和對顏色的敏銳感知,人有情懷、有信念,作品才能有溫度、有生機。
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緙絲也面臨傳承發展難題,令人欣慰地是,2010年,程苗欣創建定州緙絲傳習所至今,每年有200多人慕名前來學習緙絲技藝,更多的年輕人將有機會成為心靈手巧的緙絲技師,綿延千年的緙絲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