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定州訊(記者趙紳光)6臺縫紉機、6把木凳,一沓沓白色方形毛巾整齊疊放,只聽機器“嗒嗒”聲響,20平方米的農家廳堂搖身一變成了“微工廠”。女主人馬菊香說:“縫紉機‘縫’出了我的好日子,也‘縫’出了全家的小康底氣。”
馬菊香是定州市號頭莊鄉官道莊村村民,在過去的5年里,她的生活與縫紉機緊密相連,不僅靠縫紉機加工毛巾脫了貧,還注冊成立菊香毛巾加工廠,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
馬菊香對毛巾進行鎖邊。記者 趙紳光 攝
馬菊香是不幸的。小時候,她因一次意外摔傷造成左腿嚴重變形,落下了終身殘疾,而丈夫白會宗是聽力二級殘疾,兒子視力一級殘疾還患有癲癇。一家四口三人有殘疾,貧窮一直伴隨著這個家庭。“家里困難的時候連買袋鹽的錢都拿不出來”,說到這里,馬菊香有些哽咽。
然而,她又是幸運的。2002年,一家三口吃上了低保。2007年,馬菊香對房屋進行改造,政府補貼了7500元。2012年,兒子進入特教中心學習盲文和按摩……“去年一年,兒子的藥費8000多塊錢,醫保報銷后我們才花了2000多。”
馬菊香正在整理就醫資料。記者 趙紳光 攝
生活雖然有了保障,但日子并不寬裕。馬菊香深知,只有依靠勤勞的雙手,才能擺脫貧困,創造幸福生活。
5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馬菊香在村民的介紹下,到鄰村一家毛巾加工點做零活兒,用縫紉機給裁剪好的毛巾鎖邊,一捆100個,馬菊香一天能做20捆,這可以讓她掙點零花錢。
一年多的時間里,只要有時間,馬菊香就去做工,風雨無阻。由于身體原因,馬菊香不能像普通人一樣雙腿蹬縫紉機,只能依靠健全的右腿。她用縫紉機的嗒嗒聲傳遞著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為了照顧兒子,她每天還要步行往返兩趟,常常到下班的時候,腿已經累的酸痛難忍,咬牙拖著沉重的雙腿走回家。那時候她真想有一臺自己的縫紉機,照顧家人更方便些,也可以省點時間多做幾捆毛巾,多掙些錢。
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想法很快就變成了現實。2016年,隨著定州市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經過縝密篩選和精準識別后,馬菊香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并辦理了殘疾人補助。扶貧干部多次登門,與馬菊香一起商討切實可行的增收方法,精準制定扶貧脫貧計劃。
經過研究,結合當地毛巾加工業務,號頭莊鄉民政所工作人員幫助申請扶貧項目資金,為她購置了一臺縫紉機,馬菊香用自己攢下來的錢又買了一臺。這樣,她便從毛巾加工點直接把原料帶回家加工,一天下來,能多加工十幾捆。
馬菊香成立菊香毛巾加工廠,縫紉機也增加到6臺。記者 趙紳光 攝
在脫貧致富路上,馬菊香從未停歇。縫紉機由2臺增加到了6臺,工人也由3人增加到10余人,加工點逐漸紅火起來。“忙碌的時候,一天能加工2萬片,20斤重的鎖邊線半個月就能用完。雖然辛苦點,但心里踏實。”馬菊香說。
收入的增加讓她嘗到了甜頭,除了用于日常生活開支,還能償還部分債務。去年她把以前借的賬都還清了,又以舊換新買了個電動三輪車,用來搬運毛巾原料和成品。
馬菊香以舊換新買了個電動三輪車,用來搬運毛巾。記者 趙紳光 攝
通過加工毛巾,馬菊香成功脫貧了,一年能掙1.5萬多元,加上丈夫種地、打零工和各項補貼,一年到頭能有3萬多元的收入。
馬菊香還動員和帶領其他貧困戶和農戶一起致富。由于加工毛巾時間靈活,離家又近,很快吸引了村里其他婦女,操作熟練的工人每天可以掙70元左右。
馬菊香表示,受疫情影響,加工廠于3月初開始復工。由于上游企業供應原料有所下降,工作量減少,等原料恢復正常供應后,加工廠將全力投入生產。“只要縫紉機的嗒嗒聲響起來,我的心里就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