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夕陽垂暮,英魂不朽。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追尋黨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即日起,長城新媒體集團定州記者站推出“紅色記憶·定州英雄譜”系列報道,以共產黨英烈為報道主體,通過查閱歷史資料,深入基層采訪知情人、英雄后代、黨史研究專家等,利用“微視頻+海報圖+圖文”形式,挖掘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在定州全市營造“學英雄、頌英雄、敬英雄、愛英雄”的濃厚氛圍,敬請關注!
長城網記者 張天虎 趙紳光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4月27日,83歲高齡、張寒暉的孫媳婦解文巖用沙啞的嗓音深情唱起這首《松花江上》時,仍心緒難平、熱血沸騰。
4月27日,張寒暉的孫媳婦解文巖用沙啞的嗓音深情演唱《松花江上》。記者 張天虎 攝
七十多年前,作為《流亡三部曲》之一,《松花江上》這首歌曲曾回蕩在燃遍抗日烽火的中華大地上,它唱出了千百萬背井離鄉人民的國恨家仇,而詞曲作者張寒暉,1902年就出生在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西建陽村。
張寒暉(右一)和同事合照。記者 趙紳光 攝
4月27日上午,西建陽村黨支部書記石永會帶領記者來到張寒暉故居,這座磚木混合結構的老宅,古樸而沉寂,已歷經百年風雨,為了搶救保護,屋頂已包裹上一層鐵皮。故居東側的院子里住著張寒暉孫子張滿囤、孫媳婦解文巖老兩口,從他們的講述中,人們了解到張寒暉更多的生活點滴。
張寒暉故居。記者 趙紳光 攝
1902年,張寒暉出生于西建陽村的一個書香世家,1916年,他考入定縣省立第九中學。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爆發后,因參加演出反對賣國賊的新劇被校方開除,后轉到保定高等師范附中讀書。1922年,考入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同年,張寒暉回到老家與出自貧苦農家的姑娘邵錦萍結婚。
1925年,張寒暉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白色恐怖籠罩北京,他潛離北京回到家鄉,啟迪農民的革命思想,散播著革命的火種。1928年,他又回到北京,考人北京藝術學院戲劇系繼續深造,在此期間,主要從事進步戲劇創造和演出。
張寒暉演出劇照。記者 趙紳光 攝
松花江畔的東北,物產豐富,曾讓日本垂涎三尺。1931年,日寇在沈陽蓄意制造并發動侵華戰爭,東北三省不到半年時間失守。1936年,大批東北軍官兵和逃難者流浪在西安街頭。他們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報。東北人民對故土的深切眷戀和對日寇的刻骨仇恨,觸動著當時在西安二中執教的張寒暉。
耳邊回響的父老鄉親悲痛欲絕的哭訴,憤怒的火焰在張寒暉心中熊熊燃燒,他毅然拿起筆,譜寫出了這首極富號召力的名作《松花江上》,奏響了激勵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號角。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歌曲真實再現了大好河山被侵略、家毀人亡慘景時的悲慟,激起人們頑強抵抗、打敗日寇、重返家園。
“講起他家的歷史,悲慘得心痛啊,我奶奶講起這些事就啼哭,張寒暉長期從事黨的地下活動,那時候都不敢進家門,在外面到處流浪……”解文巖與張寒暉結發妻子邵錦萍共同生活十余年,從奶奶的回憶和講述中,了解到了這家人的悲慘遭遇。
張滿囤也曾聽老輩人講起,有一年,爺爺張寒暉要調回延安開展工作,路過敵人的封鎖線,途中被敵人發現并包圍,張寒暉找了一間不大的小草房躲避起來,把攜帶的重要資料塞進草堆里,“趴在桌子上,拿了一本經書,佯裝成念經的僧人,才僥幸逃命。”
很多人也許并不知道,作為這首歌的詞曲作者,張寒暉一生中其實從未到過東北,不少人誤以為他是東北人,但其實他從事革命活動主要是在華北和西北地區。
張滿囤介紹,為了隱蔽和安全考慮,即便在當時人們對張寒暉的了解也并不多。他回憶說,有一年,來自延安的五六名客人不知因何事,恰好借宿在張滿囤家,奶奶一聽他們是從延安來的,便問道,“我打聽個人,你們認識張寒暉不?”這幾個人愣了一下,“張寒暉是東北人,你們河北人怎么知道?”對方質疑道。
張寒暉的孫子張滿囤。記者 趙紳光 攝
“后來奶奶拿出一幅張寒暉的照片,才讓他們相信,原來他們住的這家,就是張寒暉家。”張滿囤翻開一本厚厚的相冊說,“你看,這就是我爺爺,旁邊這幾位是他的戰友;這一張照片是1987年我在延安給爺爺立碑時拍的,清明前后墓碑前都擺放著一束束鮮花……”
每個家庭的境遇向來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1936年夏,張寒暉應邀赴西安工作后,再也沒能返回家鄉,1946年3月,他在延安病逝。張寒暉的兒子張林格,16歲就參加了抗日游擊隊,1946年11月,張林格在定縣縣城北部執行爆破任務時光榮犧牲,年僅23歲。
失去親人的悲痛曾讓邵錦萍備受打擊,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孫子張滿囤,“那時候,兇惡的敵人要挖苗斷根,非要弄死他(張滿囤)不可,奶奶就把他藏在地窖里、草垛里、大甕里,最長的一次,讓他在樹林里躲了十多天,可不容易呀!”解大娘哭了。
坐在炕沿上的張滿囤起身,顫巍巍地走到解文巖跟前,用手輕輕拭去老伴眼角的淚,激動地說:“老一輩的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爺爺和父親都是烈士,這是俺張家的榮光啊!”
的確,每一個英雄都不會也不應該被遺忘,1960年,定縣建成《張寒暉紀念館》。2002年,在張寒暉紀念館舊址改造擴建了“張寒暉文化廣場”,以紀念、緬懷這位杰出的“人民藝術家”。
如今漫步在廣場上,兩米高的張寒暉雕塑像風度依然、目光如炬,雕塑底座的“人民音樂家”燙金大字閃閃發光,廣場旁側花木掩映,綠草茵茵,三五成群的市民在歡快音樂伴奏下,跳起了廣場舞……
4月27日,定州市中心實驗小學教師楊娟帶領學生吟誦《松花江上》。記者 張天虎 攝
臨近晌午,定州市中心實驗小學教師楊娟還在帶領學生吟誦《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孩子們胸前戴著紅領巾,飽滿洪亮的童音,跨越時空,透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