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記者 張天虎 趙紳光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全國農村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熱潮。定縣(今定州市)當時流傳著“只要提起‘山藥山’,無人不識馬寶山”的順口溜,“山藥山”是咋回事?馬寶山又是誰?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從定州城區朝西南方向駛出,15分鐘便來到西城區南會同村,1927年,馬寶山就出生在這里,青少年時期就投身革命,194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8月,成立定縣(今定州)第一個人民公社——韓家洼人民公社,馬寶山任社長。
定縣當時洼地、沙土地、鹽堿地多,災情頻繁,莊稼主要靠天收,小麥等作物每畝產量在100斤左右。因此,當地縣委制定了“先吃飽后吃好”的工作思路,帶領農民大面積種植抗災性、適應性的高產作物——紅薯(當地百姓稱“山藥”,下同)。
“由于山藥好種易活,種下去就能生長,比小麥玉米產量高,人們開始大面積種植山藥。”馬寶山的兒媳侯京聯回憶說,當時種植山藥畝產可達兩三千斤,老百姓能夠填飽肚子,“那時候周圍缺糧縣也紛紛到定縣購糧。”
侯京聯回憶馬寶山往事。記者 張天虎 攝
紅薯實現高產穩產,主要歸功于馬寶山帶領全體社員進行的紅薯密植試驗,依靠科技種田,推廣合理密植,在平地上起土山,在土山上栽種紅薯,群眾稱這種土山為“山藥山”。
這“山藥山”果然名不虛傳,它占地面積只有一畝,山峰隆起,山溝環繞,使得種植面積擴大了近一倍。
同時,馬寶山還大力推進農機具改革,制造出紅薯擦片機、刨薯機、密植耬、深耕耬等農機具,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當時,僅紅薯擦片機就有手搖式、腳踏式、機械式等幾種,刨薯機一天更是能刨30畝紅薯。
此外,為解決農村能源問題,韓家洼公社于1957年創建北方農村第一個火力發電廠,1958年正式運轉發電,最早實現了農業電氣化,被國務院授予“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劉少奇、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視察。
馬立峰介紹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記者 趙紳光 攝
“這張照片是1958年9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來定縣視察韓家洼公社時拍攝的。”馬寶山的孫子馬立峰指著一張泛黃的照片向記者展示。
劉少奇同志視察“山藥山”紅薯生長情況的老照片。記者 趙紳光 攝
劉少奇同志對群眾創造性的勞動成果十分贊賞,在“山藥山”看到社員挖出的紅薯重達十多斤,稱贊說:“真了不起啊!”并指示將來可以利用溫室,冬天育苗,開春播秧,延長生長期。
“這是鄧小平同志到韓家洼公社機械修造廠視察時拍攝的照片,他看到刨薯機后還指示隨同前來的工作人員繪張圖帶回北京讓專家加加工。”馬立峰說。
鄧小平同志參觀刨薯機的老照片。記者 趙紳光 攝
據介紹,由于成績顯著,馬寶山曾三次光榮地參加“全國勞模大會”,并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聘請為特約研究員。1957年—1960年,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馬寶山還作為全國人民公社4名代表之一,參加了中國農業代表團赴印度“世界農業博覽會”。
馬立峰介紹《領袖在定州的足跡》一書中記載的馬寶山事跡。記者 趙紳光 攝
退居二線后,他又被聘請擔任環城區經委主任,主抓環城區的企業,使不少企業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1991年因病逝世,終年64歲。傳略入《保定當代英才》。